麦肯锡七步法

AnLijiu's avatar

麦肯锡七步法

麦肯锡七步法 是一种问题解决和决策制定的框架,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步骤:

  1. 定义问题。清晰地定义问题,明确问题边界, 确保对问题的理解具体、清晰、可衡量,并包含必要的背景信息、目的范围关键要素行动指南等。
  2. 分解问题。将复杂问题使用逻辑树等工具拆分成更小的部分或子问题,以确保全面考虑。
  3. 排定优先级。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,对分解后的问题进行优先级排序,决定哪些问题需要首先解决, 淘汰掉不重要的问题。
  4. 制定详细可量化得工作计划。明确团队成员的角色和责任,设定时间限制和验收标准,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关键里程碑。
  5. 关键问题分析。深入分析那些对解决问题至关重要的细节和数据。收集和分析数据,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,以支持决策过程。
  6. 综合分析。将研究结果整合成一个逻辑结构,进行测试和验证,以形成综合性的结论或解决方案。
  7. 讲述故事。将分析结果以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,包括图表和文字说明,以便向决策者或其他利益相关者沟通解决方案, 阐述方案的可执行性和预期结果,以获得采纳和支持。

这种结构化的方法帮助确保问题的有效解决和高效决策制定。

1. 界定问题(对问题具体化进行分析并精炼成一句陈述)

  • 问题具体化分析,比如问题不应是“我们如何在中国取得长远发展”,而是 “我们的A业务中的B产品应该如何在中国未来五年内保持5%以上的销售额增长”

  • 在多个存在的问题中抓住最为关键的,这将成为之后所有分析的主要方向,所以这一步极为关键,是解决问题全流程中的基石

  • 明确得定义问题能够让众人最有效得达成共识,将认知误差尽可能得降至最低

  • 问题的定义: 首先要简明扼要地定义问题。在问题陈述的 “是什么 “部分,不要使用不必要的专业术语,也不要含糊不清地描述问题。

  • 背景: 了解背景很重要。详细描述问题,包括问题发生的时间和地点。这样,受众就能更好地理解问题是如何以及为何存在的。

  • 范围定义: 明确问题的边界。明确界定您的声明包括哪些内容,不包括哪些内容。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误解,确保每个人都站在同一立场上。

  • 问题的严重性或影响: 说明问题的严重程度及其对社区的影响。是影响个人、组织还是整个社区?为了表达问题的严重性,量化其影响是有帮助的。

  • 确定利益相关者: 确定哪些主要参与者参与其中。如何解决问题,谁会直接受到影响?合作解决问题时,必须承认利益相关者。

  • 目标: 解释你希望通过解决问题达到什么目的。最终,您希望实现什么目标?通过这样做,您解决问题的努力和潜在的解决方案将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。

  • 限制或约束: 是否需要考虑任何限制或约束?可能存在资源限制、预算限制或时间限制。为了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,必须认识到制约因素。

  • 可能的根本原因分析: 找出可能的根本原因可能很有见地,但并不总是包括在内。了解问题发生的原因和方式,可以为有效解决问题奠定基础。

问题的三个层次: 表象、逻辑、根本原因。

  • 现象层面:这是问题的最表面层次,涉及可以直接观察到的现象或症状。这个层面极易产生错误归因。
  • 技术规律层面:这一层次涉及到问题的技术或科学原理,可能涉及到更深层次的原因或机制。 这个层面大概率产生当前力所能及的解决方案。
  • 底层规律层面:这是最深层次的界面,涉及到问题的根本原因或基本原理,可能是最基础的科学定律或社会规律。 这个层面虽然能彻底解决问题, 但是也可能发现问题根本无法解决。

用金字塔结构组织语言快速表达

金字塔原理的核心内容 金字塔原理是一种重点突出、逻辑清晰、层次分明、简单易懂的思考方式、沟通方式、规范动作

金字塔原理的基本结构是:结论先行,以上统下,归类分组,逻辑递进。先重要后次要,先总结后具体,先框架后细节,先结论后原因,先结果后过程,先论点后论据。

金字塔原理训练表达者:关注、挖掘受众的意图、需求点、利益点、关注点和兴趣点,想清说什么(内容),怎么说(思路、结构),掌握沟通的标准结构、规范动作。

搭建金字塔结构的具体做法是:自上而下表达,自下而上思考,纵向总结概括,横向归类分组,序言讲故事,标题提炼思想精华。

2. 分解问题

  • 结构化分解问题的影响因素
  • 分解工具: 逻辑树、鱼骨图

MECE原则 --- 消除遗漏、避免重复

  1. MECE原则 MECE是“Mutually Exclusive, Collectively Exhaustive”四个词的字首组合,意为“相互独立,完全穷尽”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,MECE意味着将问题细分为明确的、没有重叠的子问题,同时确保所有相关的问题都已考虑在内。
  2. MECE四种制作方法

重点关注前三种方法,实际工作中比较常见

  • 数学公式分类法,即根据目标推导公式。譬如销售额=单价×数量,利润=销售额-费用,接单数=提案次数×接单概率,楼房的总面积=楼层面积×楼层数等。用于组织的目标值设定或计算估算值。
  • “过程/阶段”的分类方法。譬如plan(计划)、do(实施)、check(评估)、action(改善),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等等。找出问题点,按照过程的顺序思考后应该很容易就能发现。譬如,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进行分类,总结每个阶段的特征。
  • “要素分析”的分类方法。譬如按年龄分10岁以下、10岁年龄段、20岁年龄段、30岁年龄段、40岁年龄段、50岁年龄段、60岁以上;按照用户下单频次分为高中低频次(根据历史数据或用户习惯确定具体数据);按照地域分。
  • “某事和某事之外”的分类方法。譬如国内和国外、成年人和未成年人、管理层和一般员工、正式员工和非正式员工、工作和生活等。这种整理方法就是把想要处理的主要内容和其他内容分成两部分。

矩阵思维的几种方法

首先,是三维矩阵思维。不仅仅是找两个维度之间的关系,还要找三个维度之间两两关系,画成一个投影图的形式,三个维度基本就能在一个时间定义全面。

其次,画成坐标轴的形式。就把任何一个维度找到互相对立的形式,定义成我们现在所在的状态,然后定义出我们未来的状态,然后在两个状态之间的连线就是不同的走向,把那个走向定义出来就能定义我们的前进路径。

再次,也可以画成三张表的方式进行对比思考。

最后,人思维的并不意味着一定每一个维度都是两个要素,有的时候可能是不同的维度的要素很多,这是一种更常见的情况,我们就可以把一些事情看得更清楚

逻辑树

逻辑树又称问题树、演绎树或分解树等。逻辑树是将问题的所有子问题分层罗列,从最高层开始,并逐步向下扩展。

逻辑树分为三种类型:议题树、假设树和是否树。

议题树一般在在解决问题过程的早期使用,这时还没有足够的可以形成假设的基础,议题树将问题分解为可以分别处理的利于操作的小问题,便于逐个解决,也可以作为团队成员的各自的任务,分工合作共同完成。

假设树一般在对情况有足够多的了解,能提出合理的假设的时候使用,假设树可以较早集中于潜在的解决方案,加快解决问题的进程,而非全部去尝试。

是否树一般在对事务及其结构有良好的理解的时候使用,可以将此作为沟通工具,确认对目前要做的决定有关键意义的问题,通常在项目后期使用。

把一个已知问题当成树干,然后开始考虑这个问题和哪些相关问题或者子任务有关。每想到一点,就给这个问题(也就是树干)加一个“树枝”,并标明这个“树枝”代表什么问题。一个大的“树枝”上还可以有小的“树枝”,如此类推,找出问题的所有相关联项目。逻辑树主要是帮助你理清自己的思路,不进行重复和无关的思考。

逻辑树能保证解决问题的过程的完整性;它能将工作细分为一些利于操作的部分;确定各部分的优先顺序;明确地把责任落实到个人。

逻辑树是所界定的问题与议题之间的纽带;它能在解决问题的小组内建立一种共识。

鱼骨图分析法

鱼骨图分析法是一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,又名因果分析法,因其形状如鱼骨而得名。它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的根本原因,并区分哪些是先天的限制因素,哪些是由于条件的限制而暂时不能改进的因素。

鱼骨图分析法的5个主要因素包括:人、机、物、法、环。

制作鱼骨图主要分为两个步骤:

  1. 分析问题原因/结构:

    • 针对问题点,选择层别方法(如人、机、料、法、环等)。
    • 按头脑风暴分别对各层别类别找出所有可能原因(因素)。
    • 将找出的各要素进行归类、整理,明确其从属关系。
    • 分析选取重要因素。
    • 检查各要素的描述方法,确保语法简明、意思明确。
  2. 绘制鱼骨图:将归好类别的因素填写到鱼骨图,大要因填写在鱼骨末端,作为这一类别的总结,小因素填写在分鱼骨。 此外,在使用鱼骨图分析过程中,还需要注意以下要点:

    • 问题聚焦:一个鱼骨图只分析一个问题。
    • 分类清晰:大要因下的分原因要同属于一类,每个大要因分类要明确,相互独立。
    • 要因标注:对首要因素要做标注,以便重点关注。
    • 逻辑清晰:单个要因用词简明,含义明确,避免模棱两可。
    • 集思广益:多人参与效果更好,能对问题的原因思考的更全面。
    • 要因描述:大要因使用中性词,不做好坏的评判;小要因必须要用价值判断。
    • 数量限制:单个问题的大要因最好不要超过7个,单个大要因的小要因也不要超过7个。

3. 优先排序(优先入手低成本高产出的因素,层次化试图解决问题)

核心: 裁剪掉不重要的因素, 例如应用二八法则裁剪掉80%

  • 不仅需要考虑因素的影响力,更要考虑到各因素的可改变性,隐藏逻辑将涉及成本的考量
  • 现实情况中,非常容易被不重要的小细节带偏,需要时刻关注整体收益以及我们能做什么
  • 部分情况下,被选择性劣后的因素可能隐藏着巨大的风险,同样需要一定的关注和认知

主次矛盾可能随着变化而发生转化

4. 计划分析(根据不同的情境针对性得制定计划)

  • 好比一场旅行,出发前一定会计划每天的行程以及路上会用到的资源
  • 本步骤中最重要的环节包括小组讨论,明确目标及时间线,和资源分配,尤其是人力资源
  • 确定可用时间, 有多少时间可以分配到工作上, 分配到工作上的时间中又有多少可以分配到此项目上。
  • 详细列出完成此项目需采取的行动项, 通常这些行动项是你被评估的标准。
  • 所以行动项需包含验收标准, 制定里程碑, 每个阶段所包含的行动项。
  • 确保预留出足够的时间来处理团队人员的个人问题,沟通,指导监督等等需求, 分配足够的时间向上沟通。
  • 预留出应急时间, 永远会有突发事件, 工作内容越不可预测, 需要的应急时间就越多。频繁的中断会严重影响工作状态, 需要学会如何管理干扰
  • 安排自由支配时间。
  • 分析你的活动。 如果发现已经没有了自由支配时间, 那么必须从头重新制定计划, 你必须要有自由支配时间。
    1. 确定你必须有多少空闲时间。
    2. 阻止您必须执行才能成功完成工作的基本任务。
    3. 安排高优先级的紧急任务和重要的“内务”活动。
    4. 留出适当的应急时间来处理不可预测的事件和中断。
    5. 在剩余的时间内安排与您的优先事项和个人目标相关的活动。
    6. 分析您的活动以确定可以委派、外包或完全削减的任务。

5. 关键分析

  • 在正式分析之前,先进行描述性统计等对问题及数据集进行探索性分析
  • 不断加深了解可能会涉及重新制定步骤,即第四步至第五步之间的循环
  • 积极得应用各种分析及智能化工具,但同时要时刻警惕算法中潜在的bias

评注:不要拘泥于“数据”,应追究“我试图回答什么问题”;不要在一个问题上绕圈子;要有开阔视野;避免钻“牛角尖”;寻找比“图书馆数据”更清晰的指导方向;记住假设也可能被推翻;检验你的观点;细心观察;寻找突破性观点;

原则:以假设为驱动,以结果为导向;在仔细分析前先估算数量级;用80/20及简便的思维判断;以专家作为信息来源,对新数据采取灵活态度;对困难有所预见和准备;勇于创新;

  • 尽可能选择简便的问题解决方式, 并避免复杂,间接或推论的方法
  • 对准「够精确」的目标即可,不需完美
  • 寻找明显事物
  • 一定要充分利用其他人的经验, 并设法找专家来导引你的分析工作
  • 进行检查以保证结论同事实相符
  • 随着迹象的增多,准备重新修改你的假设
  • 放眼未来,迎接分析方面将遇到的困难
  • 同项目小组共享良计
  • 永远寻找开创性的方法
  • 仔细将你的工作纪录成文件

6. 综合确认 (会讲故事很重要)

分析所得结果很多时候是零散的结论,甚至其中很可能不乏与预期相悖的结果,但这些结果是绝对不能直接进行展示的,而是需要用故事线串起来,让听众的思路能够紧跟你的逻辑条理,这样一来他们才更容易接受你的结论以及对应的提议

5W2H: WHAT + WHY + WHEN + WHERE + WHO + HOW + HOW MUCH

7. 组织实施

  • 通过在Storyline中体现出简单而具有极强说服力的逻辑链,激励听众转化为实际行动
  • 解决方案与整合后的分析结果紧密相连,避免提出任何没有支撑数据/逻辑的结论和建议
  • 拥抱不确定,勇于清晰定义所面临的不确定性,并以此为基础来分析和解决问题

可能需要历经多个PDCA 循环

  1. P(Plan)计划,包括方针和目标的确定,以及活动规划的制定。
  2. D(Do)执行,根据已知的信息,设计具体的方法、方案和计划布局;再根据设计和布局,进行具体运作,实现计划中的内容。
  3. C(Check)检查,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,分清哪些对了,哪些错了,明确效果,找出问题。
  4. A(Act)处理,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,对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,并予以标准化;对于失败的教训也要总结,引起重视。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,应提交给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解决。